查看原文
其他

我不是高冷,只是生病了

有这样一群孩子,

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,

准确地说,

他们被困在自己的世界里。

他们的世界,

和我们的不太一样:

“我的世界里到处都是数字”

“我的世界里充满了调皮的音乐精灵”

“我的世界里全都是五颜六色的线条”

......


他们就像一颗颗天上的星星,

在遥远而漆黑的夜空中独自闪烁。

他们是孤独症患者,

也被称为“星星的孩子”。



今天(4月2日)
世界孤独症关注日
或许你从未和孤独症人士接触过,
但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,
流调数据显示,
在中国,已有约300万孩子患孤独症。

一些朋友更熟悉的是“自闭症”一词,
“自闭症”和“孤独症”指的是同一种疾病,
改用“孤独症”这个名称
是尊重我国的学术习惯,
也是为了防止误解——
“自闭症”一词,
顾名思义有自我封闭之意,
有人因此误解“自闭症”是
由于患儿自己把内心闭锁起来
导致与外界隔绝,
是一种心理疾病,需要心理治疗。
殊不知,
这种病症是一种神经性发育障碍
与后天教养和心理障碍没有关联
中国残联宣文部日前印发
《关于宣传报道中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有关称谓的通知》,
其中就建议:称“孤独症”,不用“自闭症”。


孤独症是“天才病”?


提到孤独症,
你可能会想到那份曾在网上流传的
“全球23名孤独症天才”名单,
贝多芬、莫扎特、安徒生……
都榜上有名。

我们无法逐一考证这些艺术大师
是否患有孤独症,
但在孤独症患者中,
确实有一些人
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有超凡的天赋,
比如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。


三岁的小佐患有孤独症,
不识谱,却会弹钢琴,
能看几遍视频就原样弹出一首乐曲,
甚至能蒙住眼睛“盲弹”简单的曲子。

小佐在我们眼中是潜力无限的钢琴天才,
但只有小佐的妈妈知道,
自己每天要花多少时间
陪小佐进行干预治疗,
连吃棒棒糖这样简单的事情
都要一次又一次地教......

而且,事实是,
只有5%-10%的孤独症患者
存在某种特殊天赋。

一个个家庭的困境


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更多的时候
可能沉默寡言、眼神飘忽,
可能无法独自吃饭、穿衣,
可能异常固执,听不进规劝,
甚至可能无意之中尖叫、打人......

孤独症由于病因未明,
治疗缺乏特效药,

且伴随其终生难以治愈。

患儿不仅需要照顾者的长期陪伴,

还需漫长的康复训练

来提高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。

几乎每一个孤独症孩子背后,
都饱含了一个家庭之痛:

孩子康复治疗耗时长,花费大;

生活、学习上需要不间断的陪护,

家长难以安心出门工作。



更何况,

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”,

除了眼前的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,

家长最担心的还是:

“当我老了,孩子一个人要怎么办?”

“孤独症患儿的妈妈最大的希望,

是比自己的孩子多活一天。”

这些家庭无疑需要社会的帮助。

社会的力量


今年,
世界孤独症关注日的主题就是
“聚焦孤独症服务:
构建社会保障机制,
促进服务机构高质量发展”。
要从医疗保障、学前康复、学龄期融合教育、
职业教育、就业支持、
社区生活安置等各方面,
支持孤独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庭。


孤独症群体正在被更多人看到,
也有越来越多的地方
为他们点亮前行的灯。


在广州市天河区,
3岁至6岁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中,
确诊或疑似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数量最多
于是,该区对幼儿园教师进行了
孤独症儿童行为表现及支持策略的培训,
还对区内的融合教育骨干教师
进行了相关专题培训。

去年8月,福建省福州市率先出台了
《关于自闭症儿童康复帮扶若干措施
(试行)》
将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补助标准
提升到每人每年2.5万元,
全市42家定点民办孤独症康复机构
每年可获租金补贴497万元,
并且,
福州市拟新办一所公办孤独症儿童学校,
涵盖学前融合教育、义务教育、职业教育。

请为“星星”搭一片夜空


而我们每个人能为孤独症患者做的,

就是正确地对待他们。


我们该如何与

来自“星星”的他们相处?

听听他们的心声。



如果一些孩子注定要成为“星星”,
就让我们成为包容他们的夜空,
用善意守护他们,
让“孤独”的“星星”不孤独。


转载自:央视网(微信公众号)



<往期精彩回顾,点击图片即可查看>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